|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踢场子

踢场子

关键词:踢场子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靖边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qinzhi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15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拳出云卷波浪翻,脚起电闪箭离弦,身软如柳露明月,步飞似风水飘船。
    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流派之一,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广场群众舞蹈,集歌、舞、诗、乐为一体,起源于拜祭天地神灵,祈保风调雨顺的民间祭祀活动,经过长久的历史演变,逐渐发展形成为现在这种以庆典和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文化活动。
    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扭秧歌成为陕北人生命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绥德人把扭秧歌称为闹红火,一个“闹”字就足以表现出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心性。他们大多数人压根就没有思考过艺术是什么,表演为何物。他们是通过扬胳膊摆腿来宣泄一种情绪,通过观赏和参与这种无拘无束的娱乐获取一种在日常生活里难以找到的美妙幻感,图个吉祥如意,谋个万事通顺。
    陕北秧歌是陕北文化的华章,绥德“踢场子”又是陕北秧歌里的精髓。
    陕北秧歌分为大场子、小场子。大场子是在伞头的引领下,全体秧歌队员手舞伞扇,腰系红稠,在一开阔之地走扭出各种图形,以祭祀天地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小场子是群体表演结束后少数人的节目演出,主要是“踢场子”和小戏曲(道情、眉户、碗碗腔)。
    “踢场子”是陕北秧歌的派生产物,兴起于明末清初。为了反抗封建礼教的压迫婚姻制度的束缚,表达人们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闹秧歌时一些有编才、会几下拳脚的艺人便根据新婚男女生活中的一些相互熟悉了解、挑逗调情、打闹嬉戏的情节,粗略地编创了一种即唱即说还夹有踢飞脚、放大叉等武功表演的“对对戏”。渐渐艺人们在继承前人“对对戏”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增强了舞蹈性和技巧性,逐步演化为一种只舞不歌、重点抒发内心情感的独具风采的民间舞蹈。
    “踢场子”的肢体动作源于古典戏曲舞蹈,经过民间艺人许多年根据自身的情绪、身态、四肢随意进退屈伸、离合变化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男角动作潇洒英俊、粗犷敏捷、质朴明快、奔放刚健;女角动作柔美飘逸、婀娜娇媚、雅秀玲珑、细腻传情。表演时情感纯朴、真挚、热烈、自然,有触景生情、即兴发挥的特点。
    顾名思义,“踢场子”是一种在野场子里以“踢”为主嬉戏娱乐的民间生活舞蹈。总体风格讲究:拳出云卷波浪翻,脚起电闪箭离弦,身软如柳露明月,步飞似风水飘船。女角动作在扇绢的旋、绕、缠、抖、颤、飘、扬、甩、推、移的动律中,身韵表情讲究:闪、颠、柔、脆、俏;男角动作在气势的刚、健、稳、帅、爽的风格中,动律讲究走、扭、摇、摆、踢,结合表演者个体的气、意、神、韵,把人精神中的那种只可意会无法言表的情感,外化为肢体动作,具象立体地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使审美对象的内心“情结”得以舒展,心灵得以净化,灵魂得到慰藉,使人的生存和精神空间得到极大扩充。
    绥德“踢场子”的表演形式不外乎“二人场子”“三人场子”和“多人场子”。
    “二人场子”属一男一女表演。男角俗称“挂鼓子”;女角俗称“包头”。内容表现的是青年男女或新婚夫妇间嬉戏逗趣。过去反映的是夫妻间打闹争斗的情节。解放后,将那种张扬夫权思想的“斗”,改革为青年男女间相互爱慕的“逗”。
    “三人场子”属一男两女的表演形式,表现的是大小老婆争风吃醋的内容,但情节风趣诙谐,具有强烈的讽刺色彩和一定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多人场子”又称“群场子”。一般由四人、八人或十六人表演。这类场子是在二人场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表演时,强调动作整齐,画面统一,突出舞蹈表演的整体性。
    绥德“踢场子”,主要分为“北路场子”“南路场子”和“蛮婆蛮汉”(丑场子)三种流派。
    “北路场子”主要流行于绥德县北区的韭园乡、薛家河镇、四十铺镇,也称“文场子”“软场子”“稳路场子”。表演节奏十分流畅、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动静相依、刚柔相济。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增恒(六六旦,去世),吴继业(去世),李桂芝(去世)。
    “南路场子”主要流行于绥德南区崔家湾方圆的几个乡镇,也称“武场子”“硬场子”“正路场子”。表演节奏铿锵有力,对比鲜明,形象生动,情态并茂。主要代表人物有贺俊义、苏树旺(去世),苏桂堂(去世)。
    “踢场子”的主要场图调度有:“二龙出水”“安四门”“里外城”“牛眼睛”“扯面条”“剪子股”“绕圆圈”。
    南路场子男角的基本动作有:“二起脚”“劈石捣山拳”“金鸡独立”“杨柳三摆身”“蹲步担山”“抱拳蹬尘腿”“转身二起脚”“黑虎掏心”“三脚不落地”“盘臂推风掌”“弓步得意式”“提步踏云”等。女角的基本动作有:“遮面望郎”“踏尘望月”“喜鹊登枝”“扑蝶转身”“雪花盖顶”“缠头连身转”“飞蝶扑面”“扑面照镜”等。
    “踢场子”的动作名称,是艺人们根据动作的形状、力度和所表达的情节内容结合一些拳术术语而形成的。文字影像只能记录其大概的方位和扇绢四肢的流动线路,具体的韵味神态和“小法”,只有现场亲自眼观身仿,用心去体会感受领悟才能掌握。
    “踢场子”这种表演形式,不仅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舞蹈,更主要的它是一章陕北民俗及人文精神的史诗。对研究陕北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传承和发展这门民间舞蹈艺术,对扩大黄土文化的对外交流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手机:13325415397 传真: 邮箱:sxjbwy#163.com
地址:长城路与龙山路十字向西200米(市政所强排站隔壁) 邮编:718500
Copyright © 2004-2024 靖边县飞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