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窑洞村落

窑洞村落

关键词:窑洞,村落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靖边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blxl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31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本章所论有四个重点:一是窑洞村落选择的条件,二是窑洞村落类型,三是窑洞村落的公共设施。四是村落选择要在阐释其功利性,特别是水、土和耕地的选择的基础上。方位选择与“风水”有关,在农村,这是被特别重视的风俗,村落方位选择与一家一户的选择大体是一致的。院落选择又有其个体倚重的特点,故放在后边《窑洞“风水”和施工方俗》一章专讲,这里只略加提及。村落类型是很庞杂的,这里仅提到具有普遍规律性的五种。但村落名称最能体现黄土高原地形等方面的特色,故多用了一些笔墨。至于窑洞村落的田园风光特色,只做了一些必要的典型的概括,点到为止。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中曾这样表述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以“孤立和分散”来解读窑洞村落的田园风光是再恰当不过了。
                         (一)窑洞村落选择的先决条件
    依水土选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选择是村落选择的最基本的条件。
    水源,特别是人畜饮水为村落择址时的首选,而井则为水的代名词。古制八家为井,引申为乡里,所以一邑又称为一井。由此可见,井不但代表水,而且本身就代表村落。《周易》专列《井》为第四十八,足见井之重要。《易·井》说:“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水涸,淤塞)至,亦未缡(ju,穿、挖、淘)井,赢(L6i,败)其瓶,凶。”①大意是说,改建村邑而不改建水井,等于白搭。人们来来往往到井上打水,但水井干涸淤塞,却不去淘井,反而将吊水罐打破,这是凶象。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而具体到人的生存环境,则井是村落的重要生活设施,所以“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内涵极其丰富。既然说迁移村落首先要考虑到打出井,能汲水,当然更包括选择村落地址时,首先要掘井且能打出水来。而其所以“改邑”,可能有生存环境多方面的原因,但也不排除因原来村邑井涸或水源不足之故。黄土原区人们更仰赖于井,所以村落选择首先要选择能掘井而且保证打成的井有水。遇到地下无水或地质情况复杂不能打井,则其余生存条件再好也不宜于落村。但也有井水不足的情况,所以原面村落多采取一面临沟的模式,沟底必有泉,是作为弥补井水不足的后备保障。
    水的选择,既要得人畜生活用水之便,又要避其洪水之害。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饮水成为首要选择。陕北白于山区人到十几里路以外排队等水是寻常事。丘陵沟壑区选择依山傍水的山腰,山脚下必有水泉,最忌干沟落村。水泉干涸,则要迁村。但村落必须建在历史上能查到的山洪最高水线以上,以避水患。洛川原和董志原,因地下水位低,井水不足,村落采取三面靠原一面临沟或一面靠原一面临沟的模式,沟底水泉是后备保障。
     下沉式窑洞组合的村落,在董志原一带,则靠各院水窖盛雨水维持生计,或则阖村共穿一井或数井共用;而在晋南和豫西,则各家多在窑漫道部位穿井。
    土质优劣关乎窑洞寿命和人的生命安全。首先是土质要好。一般选择离石黄土(老黄土)层,或选择垂直节理好,抗压强度高,厚度大的马兰黄土(新黄土)的部位,或选在礓石层的下部。还要选择地质构造长期稳定的地区,这些地区曾受到过山崖变迁的考验。滑坡、斜溜、塌陷、断裂、排水不畅等不稳定环境最忌落村。
    依耕地选择  生活区域(村落)与劳作区划(田地)两相兼顾是理想的选择原则。居住区到耕作地的距离取决于耕作技术、农具和两地往返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的徒步距离为耕作半径。所以山区窑洞村落多建在山腰,兼顾到耕作、防洪与汲水三利。有时汲水距离稍远,是为换取一日三次往返耕作、送粪、运庄稼之便。
    依方位选择  主要考虑到北半球又是中纬度偏于西北高寒地区的因素,多选取避风向阳地段,谓之“风水”。避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四个庙宇和官衙的位置,其余方位皆可占,而尤以东南、西南方向最好。俗谚“占山要占西北山,夏天凉爽冬日暖。”更说明坐西北面东南的方位最好。普遍偏斜于正南10度—15度。一般选取的“坐字”请详参《窑洞“风水”和施工方俗》一章。村落方位和窑洞方位在“风水”的要求上是一致的,但窑洞院落则更具体,也多样。 依交通选择  出行方便是高原区域永远的追求。沟壑区选择顺沟出路,原面区选择沿原出路,“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在桥梁、船渡落后的时代,人们宁愿选择翻山越岭,也不愿意讨河。

二)窑洞村落类型
    线型村落受地形的制约,沟谷村落多沿“V”字冲沟纵向展开,呈线型布局。此与宗族有关,也与水有关。最早的村落为其祖先一户迁来。以血缘为纽带,子孙繁衍,分家另户,自然地向两头延伸,多照顾到比邻而居,以便防贼防盗,互相支援。线型村落背靠山梁,面向开阔,合乎“风水”原理。
    矩型村落这种村落多在原上和大川内。最早形态为一排,此后的发展则有左右延伸和前后拓展,形成一排排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组合,一排称为一个“环原”。而下沉式窑洞村落则呈棋盘方阵,空中俯视,蔚为壮观。
    散射型村落多据山峁沟壑形势,避开岩石层和泥石流及其他山体已滑坡地段,村落立体延伸。纵向发展,则延伸到各山峁沟岔;上下发展,则高低参差,院落分别布置在山腰和沟底,以不规则状架构村落布局。

 

子洲县散射型村落  安锁堂摄
    窑窠村落一种非常形象而又特定的村落称谓。“窠”,本意为巢穴,也就是窝、怀抱的意思。意即窑是人的窝,而土又是窑的窝。这是一种原面沿沟村落。洛川原原面上,几乎所有村子都附带有窑窠。窑窠村落蕴涵了其他村落模式的原始形态。即一户或一个宗族迁来辟村,先打土窑形成窑窠村,待发展时以此为根据地在原面平地上箍砖拱窑。此时“窑窠”才成为发展村落的一个“附属”部分。   
    寨堡村落村寨的本意就是防卫的木栅,有攻守的功能。据《闻喜县志》考证,闻喜“村皆有堡……内多有井,有碾,有窨室,大抵唐宋前所筑……亦昔人避乱之一法。”突兀的山峁、山嘴为筑寨创造了客观条件。寨多三面为陡崖绝壁,一面夯筑高墙开一寨门通内外。寨子多为聚族而居的村落单元,有的是为防盗防匪,有的是豪族之间争斗,有的则以此为据点,形成各霸一方的地方势力。志丹县旦八镇的石洼寨地处洛河与樊川交汇处的西北,地势险要,20世纪30年代曾为地方团总曹俊章所据,毛泽东著作中所指志丹县的“土围子”即此。清嘉庆本《延安府志》还详细地描述了志丹县的金鼎山寨,说它“在洛水中,四面无依,兀然孤起。居民凿石为垛,穿石为门,以避寇乱。”今日的金鼎寨仍能显现出当年模样。

 

村落与村名黄土高原区的村落命名丰富多彩,但有其规律:地貌村名,姓氏宗族村名,寨堡等防御性村名,驿、铺、店等驿传性村名。主要有下列几种构成模式:
    姓氏加地形村名:如反映正向地形的赵家原、张家畔、白家圪瘩、白马崾岘、吴家梁、田家嘴、雷家角、贺家峁;反映负向地形的刘家沟、田家河、周家圪崂、秦家川等。
    风物加地形村名:天尽头、后九天、狗头山、枣林子沟、桑坪、黑豆沿、麻湾、油坊崖、青杨岔、柳沟等。
    驿、铺、店村名:文安驿、石嘴驿、乌龙铺、三十里铺、店头、周家店子、姚店等。
    寨、堡村名:寨山、济洛寨、葡萄寨、金鼎寨、鱼河堡、保宁堡等。
    窑、窑窠、窑子、崖窑村名:窑峁、窑渠、马家窑、石窑沟、仓窑、二十面窑、核桃树窑、烧房窑、段窑窠、南窑窠、柳树窑窠、杨家窑子、新窑子、崖窑、宋家崖窑、崖窑上等。
    而尤以地貌村名和带“窑”字的村名为多,两者占黄土高原村名的20%左右,反映了窑洞村落类型的丰富多彩。据笔者对陕北地区26个县、市、区的不完全统计,带“窑”字村名竟达1002个,而米脂、横山县各达百数以上,这也说明了窑洞村落成为黄土高原区的主体形态和居民的恋窑情结。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手机:13325415397 传真: 邮箱:sxjbwy#163.com
地址:长城路与龙山路十字向西200米(市政所强排站隔壁) 邮编:718500
Copyright © 2004-2024 靖边县飞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