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每十个人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最小患者11月大

  • 大靖边小熊
楼主回复
  • 阅读:113586
  • 回复:0
  • 发表于:2016/4/7 15:38:54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靖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测试血糖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卫组织将今年卫生日的重点定为应对糖尿病。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球估计约有3.82亿人患有糖尿病,而我国糖尿病人数约占其中的三分之一。

有网友戏称,每十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然而这样的言辞并不夸张。现代人的生活饮食越来越不规律,晚睡早起、不吃早饭、暴饮暴食等等,糖尿病患病率连年增长,而且不断趋向低龄化,2014年全年,仅陕西省糖尿病患病率就高达8.7%。

究竟人们得糖尿病的罪魁祸首是什么,记者采访到友谊医院内分泌科的副主任医师边芳,并且还采访到几位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他们向记者吐露了多年与疾病抗争的亲身经历。

网络调查: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

现如今,糖尿病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流行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年,全球共有150万人直接死于这一疾病,其中80%以上的死亡病例都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在发达国家,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已经过了退休年龄,而在发展中国家,患者的年龄大都在35岁至64岁之间。在我国,对于大部分上班族来说,不规律的生活已经司空见惯,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耗在工作上了,殊不知坏习惯的背后,都隐藏着患上糖尿病的隐患。

4月2日,记者以“你身边有糖尿病患者吗?”为题,在网络上发起了一份简单的问卷调查,在接受问卷的70人当中,有17位市民都反映,自己的亲属就患有糖尿病,“我奶奶和我爸爸都患有糖尿病,都是十年以上的患病历史。”其中一位网友表示。

调查结果显示,还有3位市民表示身边的糖尿病患者非常之多,“真的非常多,比如我妈,我三个同事的父亲等都患有糖尿病,而且感觉男性比女性多些。”

还有1位市民表示,自己有11年的糖尿病史,“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大多数的并发症都和我差不多,视力受到影响,然后慢慢的腿脚也开始不便。”

对于这样的结果,西安市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边芳表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高达1.18亿,几乎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患者的年龄都是30岁到65岁之间,大部分都是因为生活不太规律、生活压力大引起的,你去问身边的朋友,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糖尿病患者。

病友感叹:其实糖尿病离你非常近

刘强有7年的糖尿病史,起初发现也是因为一次体检,现在他每次吃饭前,都会用血糖仪测量自己的血糖,然后才坐到饭桌上,“稍微发现有异常,就要赶紧去医院。”

“刚患病的时候心情非常郁闷,到处看病、住院,自己学习各种科普书籍、医学杂志,咨询周围的医生朋友,内心很恐惧。”2009年年初,刘强发现自己患了糖尿病,对于疾病的恐惧和对自己坏习惯的懊悔时刻伴随着他。

刘强今年45岁,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他常常不能按时吃饭、按时下班甚至按时休息,“工作中应酬多,常常上了酒桌就喝的烂醉,后半夜回家是常有的事情,然后第二天还要起来去上班,也没有吃早饭的时间。”长此以往,刘强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

“2009年年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身体明显不如以前,经常觉得很疲劳,整个人都无精打采的,所以才决定去医院体检一次,没想到得了糖尿病。”刘强说,经常听周围的人说得了糖尿病,但觉得离自己很远。

时间久了,刘强经常受到糖尿病的“威胁”,“很容易脚肿,视力也开始有点下降,咨询过医生,说这些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严重的时候还住过医院,一耽误就是一个星期。”起初刘强并不愿意入院治疗,直到意识到病情的严重。

“视力减退已经影响到我的正常生活了,真的太苦恼。”杨女士今年49岁,四年前查出患有糖尿病。

“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大概因为我情绪总是不好。因为家里发生了一些变故,所以那段时间,我每天都闷闷不乐的,饭也吃不下,夜夜失眠,慢慢的身体越来越差。”总以为是自己心情不好,所以也没有在意,后来总觉得疲劳、乏力之后,才决定去医院检查检查。

“没有想到越来越严重。”杨女士说,检查出糖尿病的时候已经挺严重了,“只听医生说这是内分泌方面的疾病,长期的情绪不好导致的体内激素不平衡,慢慢地不仅视力减退,就连腿脚也开始不灵便,经常腿疼。”

临床趋势:最小的患者只有11个月大

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当中,除了像刘强和杨女士这样患Ⅱ型糖尿病的患者,也有不少Ⅰ型糖尿病的患者。

“在我们接诊过的病例中,其中一个最小的病人只有11个月大,因为先天性的胰岛素绝对缺乏,当时是因为酮性酸中毒收进医院的。”边芳说,这就是典型的Ⅰ型糖尿病,这样的病症一经确诊,就应当立即进行治疗。

边芳说,所谓Ⅰ型糖尿病,也叫做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起病比较急剧。当人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时,就很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及时用胰岛素治疗,否则将会危急生命。

“那个婴儿收治进来之后,我们当时也很快地补充了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吸收,孩子的症状很快也得到了缓解。”边芳说,患上Ⅰ型糖尿病的原因很多,在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这个婴儿就是这样的情况。

还有一些原因,比如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就更容易患上此病,还有说法提出,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Ⅰ型糖尿病。

边芳还指出,糖尿病的发病趋势近几年来看,年纪越来越轻,整体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因为整体生活方式不好,尤其是饮食、运动减少、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总体来说年龄越来越轻。

对话专家:不规律的生活是主要诱因

边芳表示,在他们医院目前临床接诊的患者,不少都是像刘强和杨女士这样糖尿病并发症比较严重的,很大部分患者在已经患上糖尿病时并无意识。“这也是因为糖尿病早期没有症状表现,往往出现常见的身体无力、视力模糊、手足麻木时,危害已经比较高了。”

对于糖尿病患病原因是什么,生活中该如何预防糖尿病,友谊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边芳对此做了一一解读。

记者: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是什么?

边芳: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当胰腺产生不了足够的胰岛素,或者人体无法有效利用所产生的胰岛素时,就会发生糖尿病。而胰岛素则是一种调节血糖的荷尔蒙,能够给予生命所需的能量。如果糖分不能进入细胞作为能量消耗掉,就会大量蓄积在血液中对人体造成危害。

糖尿病病因很复杂,最主要的就是因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是胰岛素的作用不足造成的,或者两者皆有造成的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超重、饮食不规律、运动减少、情绪波动等都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记者: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边芳:糖尿病又包括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Ⅰ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胰岛胚胎细胞的破坏,通常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很多病人有糖尿病酮症的倾向,本身也分为青少年急性发病型糖尿病和成年人慢性晚发型。

Ⅱ型糖尿病主要因为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相对胰岛素缺乏,所导致的糖尿病,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原因,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通常不能自己分泌胰岛素,因此需要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

随着时间推移,高血糖会严重损害身体各主要器官系统,造成心脏病、中风、神经损伤、肾功能衰竭、失明以及可能导致截肢的感染。

记者:肥胖会导致糖尿病么?

边芳: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一个因素。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专家建议:预防从调节饮食和运动开始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健康习惯也越来越差,与此同时,不少的市民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怎样预防糖尿病,边芳指出,超重的、肥胖的病人首先要控制体重,通过饮食和运动的方法来控制体重达标,尤其是腹型肥胖病人,容易出现糖耐量的异常;另外就是要注意高血压,高血压和糖尿病息息相关;同时还要注意的就是要戒烟和戒酒。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有高血压高血糖病史的病人,一定要定期的监测血糖,不是单次的血糖正常就代表血糖完全正常,因为亚洲人餐前血糖相对的低一点,但餐后血糖增高会更明显一些。

边芳还表示“因为没有早期症状,所以很大一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没有意识到,也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诊断。”所以我们通常都建议高危人群,如有家族病史者、体重肥胖者、血压血脂高者、孕期血糖升高者,都应及时通过体检,关注自己的血糖情况。

第一、比如现在很多上班族都处在经常使用电脑的工作模式,大家都得被动地坐很久,这时候市民应以低强度运动取代久坐习惯,如打电话时可以站起身,看电视时不要一直坐着,尽量寻找机会运动。

第二、糖尿病患者应饮食清淡,“清”是指低脂少油,“淡”是指不甜不咸,具体地说是不吃甜,少吃盐,不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第三、少量多餐,应做到“一天不少于3餐,一餐主食不多于100克”的进食方法,切不可一顿吃得太多,营养均衡,戒烟、限酒,控制总热量。

第四、当血糖未控制好暂时不要吃水果,控制好之后再试着吃水果,在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2小时测测血糖。

第五、坚果类食物(瓜子、核桃、杏仁、松子、榛子)的主要成分是油,并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应该少吃或不吃,如果用其充饥,不但会使血糖升高,还会发胖,增加胰岛素抵抗。

边芳指出,“血糖”之困并不可怕,只要生活习惯规律,科学饮食加上适量的运动,比如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多吃些粗粮,平时可以选择步行、每天慢跑半小时等等,经常监测血糖。

本报记者李梦倩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