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门当户对”是一种恶价值观,你怎么看?

  • guest17992576
楼主回复
  • 阅读:6869
  • 回复:0
  • 发表于:2016/3/21 14:27:22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靖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作者:走刀口


3月17日,某微信红人在其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交朋友一定要门当户对吗?是的》的文章,该文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存在阶层的,不会因为我们假装没有,就不存在。”依据作者的意思,朋友间会因为阶层的不同,渐行渐远,虽然最初大家没有抱着“门当户对”的动机找朋友,但结局还是表现出“门当户对”的特征。

看起来,这个论点和孔子说的“无友不如己者”有一些相似。

孔子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上下文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无友不如己者”过去通常被解释为“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现在学界则认为,这句话应该被解释为“不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这才符合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论述。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孔子,图源网络。



实际上,谈论交朋友,或者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朋友,还需要从朋友的本意出发。

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称为“友”

在汉语词汇中,“朋”和“友”其实有不同的含义,孔颖达曾解释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翻译成白话,意思是:同一个师门的人叫“朋”,志同道合的人叫“友”。朋友聚居在一起,讲习道德礼仪。换句话说,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可以称作“朋”,但未必能称作“友”。

在古代社会,“朋”在一般语境下,未必是褒义,比如“朋党”、“朋比”、“朋徒”等,都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一群人被人称为“朋”未必是好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朋”字的解释更为明确,他认为朋是假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形象。

按照许慎的解释,“朋”的意义就很明确了:大家有过交集,就能算作“朋”,比如同一个老师、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学校,甚至同一个公司,彼此之间都可以称为“朋”,但大家是“友”吗?多数情况下都不是。

真正的“友”,必然是志同道合的人,只有志趣相投,人与人之间才能亲近和信任,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讲习道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可能有许多“朋”,但“友”绝对是寥寥无几的。所以,清代学者何溱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集字创作了这样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及至现代社会,我们通常所说的“朋友”,更多地落脚于“朋”字,而忽略了“友”的本来意义,所以我们以为朋友之间应该“长相厮守”,殊不知,大家只不过是彼此人生的过客,因缘际会,才有了那么一段交集,多数情况下,大家并没有什么是志同道合的。

那么,真正的“友”,是什么样子的呢?

“友”不会因为身份变化而疏离

古琴曲《高山流水》流传久远,背后就有着一段关于“友”的故事,琴师伯牙在荒野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到“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大喜,说:“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于是二人成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弹。

伯牙和钟子期的社会阶层跨度,比今天绝大多数朋友间的阶层跨度大多了,一个是创作阳春白雪的“艺术家”,一个是无产者,他们最终成为“友”,皆源于二人有共同的志趣。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社会还能找到许多。

比如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友谊,我们今天还常常说“管鲍之交”,以此形容朋友之间互相信任。管仲与鲍叔牙,二人一个支持公子纠,一个支持公子小白,争夺齐国王位。最后公子小白取胜,继位为齐桓公,鲍叔牙依然向齐桓公举荐管仲,自己甘居管仲之下,这才促使了齐国日渐强盛,最终称霸。

因此,管仲毫不吝惜地称赞鲍叔牙说:“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

同样的友谊,也发生在山涛(字巨源)与嵇康身上。在“竹林七贤”中,山涛可谓“长袖善舞”的人,在官场一路高升,而嵇康则“刚肠疾恶,轻肆直言”,不适合官场,最终还因为这个原因丢了性命。山涛在官场上升迁之时,曾想举荐嵇康做官,嵇康闻言后写下千古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斥责山涛不懂自己的志趣,以书信表达绝交之意。

但实际上,二人的友谊并未因为这封信断绝,嵇康被杀之时,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晋书·山涛传》)山涛当然也没有辜负嵇康的信任,视嵇绍如同己出,最后,在山涛的举荐下,嵇绍得以出仕,官至侍中。

西晋的八王之乱中,嵇绍表现得忠心不二,誓死保卫晋惠帝,文天祥在《正气歌》中称赞说“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嵇康与山涛之间,是“友”的典范。嵇康被诛杀,是真正意义上的“朝廷钦犯”,一般人对他恐怕躲都来不及,山涛却没有,他不避人言,选择照顾嵇康的家人。嵇康自然也知道,山涛必将照顾自己的家人,所以才对儿子说“汝不孤矣”,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真正的友谊并不会因为朋友间地位的差异而疏离。

我们常说的友谊其实只是交情

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称作“友”,友谊并不会因为朋友间地位的差异而疏离,那为什么我们与朋友间的友谊,常常显得十分不牢固,可以轻而易举的被瓦解与疏离?这是因为我们常说的友谊,只不过是低层次的交情罢了。

汉语中的“交情”一词有多层含义,比如“管鲍之交”、“刎颈之交”、“金石至交”、“市道之交”、“乌集之交”,但在通常的语义下,人们并没有区分这么细,都笼统的称之为“交情”,这篇微信红人写的文章中所列举的案例,多数都是“市道之交”、“乌集之交”,彼此之间最多算作“朋”而已,根本称不上“友”,自然难以长久。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对友谊和交情的区分,相对比较明确。罗伯·莱纳导演的电影《砰然心动》中有这样一幕:男主角布莱斯·罗斯基为了女主角朱莉·贝克,与同学伽利特发生争吵,最后二人以决裂告终,决裂时的台词为“I don’t need this association”。这句话翻译成汉语,字面意思为“我不需要这段关联了”,或者“我不需要这段关系了”,这里并没有用“friendship”(友谊)或“companionship”(陪伴),显然,在导演看来,二人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两人之间只存在“association”(关联)。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怦然心动》剧照,图源网络。



在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用来形容真正的友谊,也十分贴切:有些人沦为平庸浅薄,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

而这样的人,一生能遇到一个,就是极为幸运的。所以,如果你有幸遇到了,“门当户对”会成为彼此交往的羁绊吗?

结语:

非要把一般交情当作友情,只能是自作多情。人这一生,哪有那么多朋友?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