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陕北文化,你知道的有多少?

  • 大靖边小熊
楼主回复
  • 阅读:70347
  • 回复:0
  • 发表于:2016/3/15 11:41:22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靖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陕北黄土高原,通常是指这样一片区域:北到榆林长城,南到渭河北山,西到子午岭,东到黄河,这个区域处在整个黄土高原的中北部。这
是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这里有沟谷交错、梁相间的黄土高原,有地势平缓、一望无垠的毛乌素沙漠。河流沟道密集,梁峁起伏交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这片土地的是恢宏、博大的气势;古老悠久的历史,在这里积淀出深厚的中华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契合,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独具神韵、摄人心魄的宏伟画卷。

   文化属于社会范畴,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的存亡相始终,它是历史上人类说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陕北文化是指在陕北高原这块特点的黄土地上,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陕北高原北靠鄂尔多斯高原,东尽黄河,南接八百里秦川,西连河套,处于北方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这一地缘关系决定了陕北文化处于草原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河套文化的包围之中,并受着这些文化的影响。

陕北文化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可见其历史悠远。在陕北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在这片黄土地上,先后有商周时的戎狄,秦汉、魏晋时的匈奴,唐宋时的党项羌,对陕北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陕北民俗 


陕北民俗很多,讲究很多,像过春节闹秧歌,是一年中最热烈奔放的时刻。秧歌队由大锣、大鼓乐队打头,但绝对少不了唢呐。咚咚锵锵中,那欢快的《大开门》、《将军令》一吹,引得满街人头攒动,争相看秧歌。要狮子、舞龙灯、扳水船、跑驴儿,莫不用唢呐助威。辞旧迎新,欢度佳节,穿红着绿的秧歌队只有在唢呐声中才能尽兴发挥,把喜庆的激情推向顶峰。

 婚俗在陕习俗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一样,婚姻礼俗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奴隶社会时期,陕北存在“群婚收继婚服役婚转房婚等婚姻现象,这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进入封建社会中叶,受汉族礼教先进文化的影响,陕北地区各民族普遍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少数富有者除外),婚姻礼俗大同小异,与近世个仿。但还是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观念和游不知所牧民族的某些婚俗习惯。 
    陕北人择亲时非常注重门户,即看清其家族有无狐臭史,认为“穷不扎根臭扎根。其次,重视人气及对方家庭社会上的威信。再次,重视生辰八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法。另外,还讲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说。至于同族是决不可成婚的,因鲜有近亲成亲。再加上陕北各各族杂居共处,使陕北人种优化,所以陕北人大多身高强健,仪表俊美。 
     婚嫁无论贫富都有比较完整的聘娶程序,将中原地区古之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简约为“放话定亲娶亲 三道程序。婚仪则有繁有简,还有闹房、听房之俗。婚后还有会亲(相当古之归宁)等议程。

陕北的丧葬习俗也颇具特点,具有普遍性。传统性议程受到社会普遍遵从,这是因为人们不仅把死亡看成为一个生物性事件,同时也看成是一件社会性的事件,就其本而言,一个区域丧葬习俗背后展现的仍然是该区域的人文内涵。 
    丧葬可分为葬式和丧礼两部分。陕北地区的葬式普遍衽木棺土葬(个别不特殊死亡者例外)。古时游牧民族的火葬、野葬、树葬在陕北多不采用。土葬多采用横穴葬,即从地面下挖而形成土坑,再横向掏挖形成洞室墓,其形制和结构因时代和墓主身份而异,有土室、砖室、石室、亦有土坑直接掩埋等。东汉时期,石室墓葬在富裕地主、贵族阶层特别盛行。陕北无定河流域一带出土了大量东汉墓葬画像石,画像石的制作极耗工时与财力,它在反映当时陕北社会生产、社会精神风貌以及人们对生存与死亡的社会观念的同时,也证明了当时厚葬习俗之普遍。近代,厚葬之俗虽日渐式微,但遗风犹存,特别是在经济贫困地区,薄养厚葬的陋习还颇为深固。 

丧礼是殡殓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各种仪式有关的礼节。在陕北,由于各民族间交往密切,丧礼形式相互影响,各地情况略有异同,但仍以汉族丧礼习俗为主,并夹杂一些游牧民族的固有习俗。

2.饮食文化 
    陕北自然环境恶劣,但是老百姓对于吃却很精细。陕北属于黄土高原区,沟壑纵横,蔬菜相对较少。特别是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这就造成陕北人们的饮食多以杂粮为主,杂粮精做,却提前和营养结缘。在现在大城市人们为吃发愁的今天,陕北小杂粮系列,越来越受到城市的青睐;因为退耕还林和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新陕北的战略的提出,这里的牛羊种群更多。人们特别在羊肉的做法吃法上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秘笈。陕北羊肉以其汤清香、肉鲜嫩、无膻味、食后余味无穷而备受推崇。

陕北食材主要以小米类、红枣类、南瓜类、荞面类、土豆类、野菜类、豆类和羊肉系列类最为出名

小米和压扁的黄豆可以熬制成可口而营养价值丰富的“钱钱饭”,此外小米还可以被灵巧的陕北婆姨做成油糕、油馍、烙饼、黄馍、米黄、米酒和各种以小米为主料的各种稀饭。
     红枣更是一宝。陕北的河滩,特别是佳县等黄河边,更是适宜红枣的成长。这里的大栆,以其皮薄、肉多、核小,营养价值极高。陕北红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增强作用、增强肌肉力量、抗疲劳、保护肝脏、降压、镇静安神、抗惊厥等保健作用。陕北人说,一天一颗枣,长生不会老;也有人说,一日一颗枣,活到九十九。可见红枣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南瓜也是一宝。南瓜具有平血压、降血脂的功效,陕北出产的南瓜,因为干旱地生长,生长周期自然绵长。吃起来甘甜绵软,配以糯米、红枣、莲子、百合等,吃口软糯香甜,别具风味。目前也是陕北饭菜一道必品菜肴。

  荞面是荞麦磨成的面粉。在陕北是重要主食之一,“三边”剁荞面就是一绝(指的定边,安边,靖边)。荞面有冬暖夏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特效功能。目前被制成荞面煎饼、荞面凉粉、荞面烙饼、荞面麦醋、荞面、擦荞面、荞面搅团、荞面卷、荞面、剁荞面、荞面碗砣等很多种类。肝子碗砣成为陕北饭中凉菜的重要一员。陕北饭讲究荞面配上羊肉吃才更有风味,陕北有“荞面圪坨羊肉汤、死死活活相跟上”的民谣,有时候看见碗筷上桌,哈喇子就下来了。
  土豆是大众俗语,但是在陕北,土豆叫“曼曼”(man  man )和“洋芋”,经常制做凉菜、热菜。但是最为出名的是“洋芋擦擦”,关中很多城市,不知到“曼曼”大有人在,但是洋芋擦擦的鲜美却不胫而走。陕北洋芋比关中的好吃,制成的凉粉既筋道,又爽口。用洋芋制作洋芋粉条。成色青,久煮不断、不粘锅。特别是洋芋粉条与猪肉一起熬制成“猪肉撬板粉”。更是夺人胃口的杀手。
  陕北高原和沙漠之中,有的地方罕有人至。这里的野菜与关中和陕南不同,就像热带长阔叶植物,寒带只有针叶林一样,这里的野菜就在沙漠中,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中自然长成。像沙盖、野苦菜、荠菜、苜蓿等几十种,陕北野菜的特点是营养丰富,自然生长,无污染,成本低等。目前被开发的力度还不够,能够摆上餐桌供人们品尝的也就凉拌沙盖、苦菜杏仁等。苦菜杏仁败火,味道苦凉杀口,值得一尝。

3.民间艺术 

在陕北这块特殊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在漫长与大自然做生存斗争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艺术表现形式,著名的有闹秧歌、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泥塑、刺绣、陕北民歌等。

    陕北民歌反映出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和生活特点。以说民歌、民谣概括地反映了当地民俗 , 同时民俗活动也创造和推动了民歌的发展陕北的小调和舞歌总是伴随着民俗活动的。喝酒唱“酒曲”、扬场唱 “叫风”调;打夯唱号子;丧事唱孝歌号子; 喜事说上头歌等等

陕北民歌最有名的就是信天游了,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信天游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在民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春节闹秧歌,是一年中最热烈奔放的时刻。秧歌队由大锣、大鼓乐队打头,但绝对少不了唢呐。咚咚锵锵中,那欢快的《大开门》、《将军令》一吹,引得满街人头攒动,争相看秧歌。要狮子、舞龙灯、扳水船、跑驴儿,莫不用唢呐助威。辞旧迎新,欢度佳节,穿红着绿的秧歌队只有在唢呐声中才能尽兴发挥,把喜庆的激情推向顶峰。

陕北的剪纸艺术也是独有魅力的,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各家窑洞的纸窗上贴上了漂亮的窗花。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习俗已经渐渐消失了。剪纸艺术作为陕北人的独创,作为一种艺术,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与保护。

    陕北文化内涵丰富,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厚重感,要把陕北文化说清说透不是我现在所能做到的,我只能尽我所能地去感受它然后描述它。我热爱陕北文化,热爱这深深扎根于黄土地,深受多民族共同影响的文化。目前陕北文化虽然受到了很多关注,但是其发展潜力还是巨大的,我相信这片黄土地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其文化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发扬!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