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一言难尽“中国造”

  • 随欲而鞍
楼主回复
  • 阅读:893
  • 回复:1
  • 发表于:2010/9/22 9:25:02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靖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女儿4岁,正是玩耍的年龄。不久前,她喜欢上了水枪,有一天碰上降价,就买了4把。回到家一拆,都是中国制造。但欢欢喜喜装上水,却发现没有一把不漏的。女儿失望的嘟嚷着,我的第一反应是拿去换,但转念一想,质量不好,可能正是别人打折的原因,再说把把都坏,就算换了,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但女儿一直念着要买新的。第二次买的是正品,还是“Made In China”。看到价格并不便宜,相信这次质量会有保证,一口气又买了3把,一回家就开始打“水仗”。但没想到,又有一把漏水,扫兴得很。仔细一查看,果然在枪柄上发现一个小洞。

    这次要不要拿去换呢?我有点纠结。按照美国的规定,购买的商品,一个月之内都是包退包换的,店方不会拒绝。但一想到,退货员可能会笑着调侃说:“This is Made in China!”,我就感到别扭。当然,他可能并不知道我是中国人,但恰恰如此,这种调侃才真正具有杀伤力。再细想,真要听到这样的玩笑话,我该如何反应呢?微笑肯定挂不住,生气更没理由;否认也不是,同意更不是。一想到这种尴尬,我又却步了。

    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对美国的出口额也不断攀升,由2000年的1000亿美元上升2008年的3378亿美元,由于经济危机,去年略有下降,但美国仍然是中国的第一出口大国,就单国出口数量而言,足以傲视全球。但主打的出口商品却多年来一直未变,主要是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小商品,已经渗透到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得来美国之前,我就听说过,美国人在小东西坏了的时候,第一反应常常是:中国造的。但抱怨归抱怨,因为便宜,他们还会买。如此循环,也不难理解,提起中国,大部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廉价低质物品的生产国。后来到了美国读书,我甚至听到自己的同胞也“贬低”中国的产品。有一次,一位来自北京的女博士很自然地告诉说,中国生产的食品她从来不买。我听了很是错愕,按捺不住自己的民族情感,当场就和她理论了一番。

    但在美国呆久了,发现现实很“坚硬”,她的话其实不无道理。我所在的城市,中国店只有一两家,当然是大部分华人的购物首选。但令人失望的是,买回来的东西,偶尔会发现过期的干货、变味的鱼肉海鲜。朋友圈中一交流,发现类似经历还很普遍。我也曾在购物时仔细查看,发现过期的,就立刻和店主“沟通”。但“雷人”的是,下次去,问题商品还赫然在架。这才知道,不是“无意”,而是“有心”。看来,中国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不仅有厂家生产、政府监管等方面的客观原因,还有销售环节的人为原因,联想到国内频频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事故,奶粉风波、龙虾事件,莫不如此,还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民族的症状和问题,有跨越时空的一致性。

    这种情况,在美国人经营的商店基本不可能碰到,一旦发现,也有多种渠道投诉曝光。如此经营的中国店,为何能够长期生存呢?其中的原因也很纠结。中国店的顾客清一色都是华人,我们这个民族,特别能忍,大部分人吃了亏,只会提醒自己下次小心,除了自保之外,不愿迈前一步;另一方面,它是中国店,我是中国人,是为“家丑”,身处异国,这也令人左右为难。我的一个朋友甚至说,真去投诉,它可能会被关闭,到时候,想买中国货都没地方去了。想来想去,还是期待它能自行改过。但一看到店主敷衍的表情、游离的目光,我又无奈地提醒自己,买东西想不上当,还是需要“火眼金睛”。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久而久之,美国店成了家里的首选,实在买不到的,才去中国店。毕竟,食品的安全质量第一,民族情感、爱国心不能当饭吃。现在,我倒时常想起那位“势利”的女博士生了。心里很清楚,经过种种的尴尬,我的行为模式,其实已经和她相差无几了,只是,对于改变,还心存希望。

    那些把坏了的水枪,最终还是没能去换。它们零乱地堆在阳台一角,每每看见,那种难言的尴尬,又会涌上心头。我也常想,爱国之心,人皆有之。但怎么个爱法,才是个难解的问题。当社会风气、民族习惯都不那么可爱的时候,我们如何去爱?这才是爱国情怀的深沉和高下。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