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妈妈,为什么别人都是开车接送,就你骑电动?”这位妈妈的回答堪称教科书

  • 韩文琪
楼主回复
  • 阅读:39730
  • 回复:0
  • 发表于:2021/11/25 9:18:34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靖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前不久,一位爸爸接女儿放学的视频走红网络。

校门口,这位爸爸身穿短袖,时不时拿出毛巾擦拭脸上的汗水,为了接女儿放学,他一路赶来,并不轻松。

可女儿上车之后,却急忙用校服挡住了自己的脸,裹得严严实实,生怕被路过的同学认出。

一旁的爸爸看着女儿这样的举动,却只能尴尬的苦笑。

女孩的做法明显寒了爸爸的心,可出乎意料的是,评论区网友却纷纷表示理解。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是啊,心理学上,孩子从5岁就已经开始在意外界的看法,特别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且能够察觉到社会地位的重要性。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与周围同学的差异时,难免会心理失衡,滋生攀比心理或变得自卑。

前段时间,我就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那天接儿子放学,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高兴地奔向我,而是一脸落寞的拉着我的胳膊离开。

我正疑惑着呢,他却突然抬起头问我:

妈妈,我们家是不是很穷啊?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是开车接送,就你骑电动车?

我心里咯噔一下,赶紧以给他买了好吃的为由转移了话题。

事后回想,这个问题明显不是回避或者转移话题,就能糊弄过去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出现“金钱观萌芽”,也会经历“物质敏感期”,这个时候的他们,难免会对房子,车子,名牌,票子有错误的比较。

“别人家有三套房,我们呢?”

“别人家出门可以坐头等舱,为什么我们家就不行?”
一个孩子的价值观,往往是在生活中的观察和对比中默默形成的。

如何回答孩子这类问题,不仅藏着为人父母的远见,更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价值观。


01

曾在宝妈群看到一条求助:如何拒绝孩子索要昂贵物质,孩子才不会胡搅蛮缠?

群里不少家长支招“哭穷”。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确实,不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三言两语就能断了孩子念想,还能让孩子体谅家长,简直不要太好用。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其实从小就是听父母”哭穷”长大的,耳边回响着:

“爸妈挣钱不容易,你要知足,不要和同学比。”

“我们家条件不好,你要好好读书,以后就指望你了。”
因为深知家里不富裕,我从不敢要求父母买玩具、零食,更不敢奢望有零花钱。

小学6年,我从未踏进学校小卖部一步,因为想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初中时,学校组织班级郊游,每人交50元,我几次想开口问妈妈要钱,可话到了嘴里又咽回了肚子,最后,全班就我一个人没有去。

高二时,爸爸到学校看望我,路过一家蛋糕店时,我没忍住多看了几眼,爸爸留意到了,犹豫了一下,还是带着我进店买了一份最小的迷你蛋糕。

我至今还记得蛋糕的价格是20元,因为爸爸当时说了一句“可以抵我们一顿饭了。”

那天,我吃到了这辈子最苦的蛋糕。

如今,我凭借自己的努力,挣到了足够的钱,却始终改变不了心里的匮乏感:

家里不囤满零食,我就会焦躁不安。

一到大促就拼命囤各种日用品,哪怕根本用不完;

买东西只看价格不管质量,扣扣搜搜过日子。
甚至,我还有一种深深的“自卑”:面对漂亮的裙子,昂贵的化妆品,乃至别人对我的好,第一反应总是觉得自己不配。

很多时候,伤害孩子最深的,从来不是家庭物质条件的匮乏,而是父母有意无意的抱怨和哭穷。

物质上的贫乏,只是一时的,心理上的短缺,却是一辈子的。


02

李玫瑾教授在谈及“如何看待孩子攀比车房”话题中曾指出:

孩子所有的表现基本上是一个折射,折射出父母的水准。

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小男孩被小朋友嘲笑没有名牌鞋子穿,结果男孩霸气回怼:

“我没穿名牌鞋,是因为我不是一个盲从物质的人。”


“我穿普通鞋,是因为我喜欢它的颜色。”


“一个人,重点不是脚上穿了什么鞋,而是脑子里有什么想法。”


“你迟早会穿不下那些鞋,可你脑中积累的想法,智慧,知识,却能永远启发别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一个穿不起名牌鞋的孩子,却能不卑不亢,句句铿锵有力的回击,父母平日里对他的教育可见一斑。

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中,大学教授薛涌曾表示:

父母的态度,才是孩子正确面对贫富差距的关键。

他们一家刚搬到美国时,家境拮据,一家三口只能挤在狭小的阁楼里。

幼儿园的小朋友便对女儿说:“真是太糟了,你们连住的房子也不是自己的。”

还有同学则询问:“你家怎么没有车呀?”

女儿回到家,就问爸爸是怎么回事。

薛涌如实回答:“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钱买。”

他说,家长如果遮遮掩掩,不仅遮不了穷,反而让孩子看到家长心虚,就觉得穷是低人一等。

一年后,他们经济条件好些了,就从纽黑文的小阁楼搬到了波士顿近郊的一套两卧的房子。

看到爸爸一直努力改善家庭状况,女儿也渐渐对贫富“免疫”,既不嫌家穷,也不羡慕别人家富裕,非常自信快乐。

后来,上了小学,就有个小朋友来家里玩,问女儿:“你家里是穷的还是富的?”

女儿回道:“属于偏穷的,你家呢?”

言语间,坦诚大方,丝毫不觉得难以启齿。

有句话说得好,贫富差距不是真的差距,教育的差距才是真正的差距。

作为父母,我们要明白: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答案。

也要孩子明白:贫与富从来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全部指标,能定义我们的只有自己。


03

教育专家付小平说,孩子从3岁就开始和别人的小朋友比高低,比好坏了。

父母们,如果你的孩子也正在对金钱敏感,对物质困惑,请不要焦虑,先看到积极的一面:

孩子已经开始在观察和思考生活了。

也请你坐下来,坦诚地和他聊聊“贫富差距”这件事儿。

1. 让孩子看清生活的真相。

看过一位网友的分享,有一次,儿子闹着要买3000元的某牌手机,她没答应,儿子就扔东西,绝食,甚至没良心的控诉她:“别人家孩子都是几千元的手机换着用,就你给我买个几百元的。”

她当时没有作答,第二天一早带儿子出了门,对着车来人往的街头说:

“你看,3000元,对于那些开豪车,开公司的人来说,或许不算什么,可对于这些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来说,就是大半个月的工资。

对于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一扫就是十几个小时的环卫工人,3000元,他们要如此辛苦一个月才能挣来。

你要知道,这个世界就是不讲道理的,有的人一出生就坐拥很多家产,不用为生计发愁,而有的人出生在贫穷地区,可能连温饱都难以解决。你所拥有的,已经是妈妈在能力范围内能给你最好的了。”
自此,儿子再也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在生活上懂事了许多,在学习上也越来越努力。

为人父母,我们要尽早告诉孩子生活的真相,让孩子了解到家里的真实情况,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定位自己,找准方向。

2. 比起物质财富,要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富足。

前不久,辽宁丹东一个叫蔡畅的女孩火了。

在大学开学的自我介绍时,她幽默自信的介绍道:

“我叫蔡畅,性格非常好,我一直有个外号叫蔡胖,可以看出来我的体型。”

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引来同学阵阵欢笑。

她接着说:“我家是收废品的,父母很累,我有个特别土的梦想,就是给我妈买个大别墅……”

三言两语之间,不仅有感恩,还有真诚和坦荡。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其实小时候的蔡畅也曾自卑过:“为什么别人家的父母做其他的工作,收入也挺高,你们却要收废品?”

但很快她就释怀了,虽然收废品又脏又累,还没有节假日,但她的父母却一直认真乐观地去生活,这种积极的心态教会了她坦然面对一切。

平日里,她有空也会在父母的收废品摊上帮忙,父母便教她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培养了她开朗幽默的性格。

在兴趣上,不论是学琴、学舞蹈还是写书法,父母总是给她支持和鼓励,让她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亮。

可见,孩子的富足感,从来不是钱堆积出来的。

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富足与内心的丰盈,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

3. 告诉他,你的未来,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有人说:“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是啊,人生而不平等,但我们可以选择用力活出自己的人生,去改变命运的走向。

想起今年中考总分757分(满分770分),8门满分的张雪妍。

她家家境并不好,姐姐体弱,弟弟年幼,父亲白天跑运输,晚上还要做兼职,母亲则要操劳一大家子的日常生活。

可即便生活艰难,她却从不抱怨,反而积极向上,朝着自己的梦想一点点努力,她说:

“出身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个人的知识越高的话,这些事情以后都会被我们自身的光芒遮盖掉。

现在想想,以前流过的泪、洒过的汗,都觉得特别值得。”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是啊,眼下的生活都是暂时的,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要孩子自己去努力。

所以请大大方方告诉孩子:

好东西谁都想要,但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去争取,你的未来就掌握在你手里。

信息来源:榆林在线

本文编辑:靖边在线牛牛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并注明来源,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