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那些年陕北老家看戏的记忆...

  • 章志明
楼主回复
  • 阅读:1771
  • 回复:0
  • 发表于:2021/9/22 11:48:35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靖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作者:姜 波,男,1971年生,横山区人,中学高级教师,业余爱好创作,现已出版长篇小说《风尘岁月
创作格言:说陕北闲言,展黄土风情。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最早看戏不在村里,而在公社,村里只来过耍猴的、耍杂技的、说书的、秧歌队。

记得公社每年都在农历八月前后唱三天大戏,这可是全乡上下的一件大事。为什么选择八月前后,因为八月正处农闲和秋收的间隙,也让农民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唱戏的确切消息传来,农村又出现了一轮忙碌景象。做茶饭:蒸馍馍、蒸糕馅、压粉条、做豆腐不一而同,各家的光景有差异,准备工作也不尽相同。孩子帮家务也上心,虽苦犹乐。村里的毛驴也陆续上路游走在乡村土路上,孩子们牵着毛驴去请外爷外婆或其他亲戚来看戏。母亲早年带我们去外婆家就教我们记路,哪里山路危险,哪里过河,哪家人喂狗……都一一叮嘱,大概就为我们接送外爷外婆做准备。毎一次打发我们出去,母亲的心都悬着,第二天总要在村口张望,回来后还怪怨我们不早回,她也知道外婆早起身不了,装满大包包小袋袋,自己骑在鞍子上,行李搭在驴后背上,三十多里山路驴走一会儿都出水,得歇一歇再走。


孩子们看戏最积极,其实根本不会看戏,只为了赶红火。听说头一天下年接戏箱,我们相约早早去探访。下午一辆解放卡车拉着戏箱和戏子驶到公社背后的沙滩上,半车戏箱半车人。自从车驶进人们的视野,这辆卡车就被孩子们团团包围,有点儿像迎接英雄回家的感觉。
戏子穿普通服装,只不过是城里人的装扮,英俊洒散不拘小节。最惹眼的是车上下来两名身穿白色制服、头戴白色警帽的民警,更令人敬畏的是他们右侧腰带上都挂着一把手枪,而且还插着五颗黄色的子弹,子弹我仔细数过。民警就位后,围观的人迅速散开,工作人员开始卸车搭戏台。
从这时起,孩子们几乎进入自由状态,学校也放了假。第二天正午起戏,看戏的人从各条路囗涌入公社,步行的,骑驴的;弯腰的,拄棍的;手拖的,怀抱的……公社戏场出现几千人的场面确实令人震撼。
背着各种干粮,下午不回家为看夜戏。那时人们渴望文化生活,传说有人二十里路上赶夜戏。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我们靠近公社的人这几天都红火了,也就这一下午,家里亲戚爆满,母亲拉拉扯扯请回许多我陌生的亲戚,不过并不恼怒,反而高兴得有一点儿过头。
晚上老年人睡炕上,土院扫得干干净净睡了许多人,沐浴夜风,仰望星辰,没有蚊子打扰,那几条好事的狗也逐渐停止了闹腾  。他们谈一些我不理解的话题,或是谈论下午的戏,可惜我光到处疯跑连戏子也没见。
第二天是正戏,母亲天不亮就起来做饭,就那点儿锅灶,供二三十人吃饭也费劲。各家各户的烟洞几乎同时冒起了浓烟,据说都为了早点儿到戏场为那些爱看戏的老人抢个好位置。
第一时间见到舞台上的戏子令我大开眼界,描眉摸粉的;坦胳膊露腿的;花红柳绿旗袍子……简直古代生活场景再现。
观众穿着本分,连个穿短裤的人都没有,成年女人都穿偏开口裤子。各种老粗布衣服很寒酸,中老年男人包手巾,这手巾既能遮阳又能擦汗,女人戴头巾,年青男人戴一顶黄帽子显得很气派,也不知道大热天那些人为什么戴帽子。我们是灰头土脸的傻小子,上树折柳梢编个柳梢圈子戴在头上到处乱蹿。也就在这里我认真看过戏子,以后去了许多戏场,没听懂一句唱词,甚至没看过一眼戏子。


戏场上几乎没有商业行为,首先出现卖糖精水的,一杯一分钱,二分钱的冰棍就显得很昂贵。
公社专门安排几个工作人员用拉拉车拉井水免费供水,每一趟水到场,瞬间都被各种茶缸子抢完,碰撞拥挤中抢水,抢回的水总是半缸子,一口气喝完再抢,喝过四五缸子后,深深地打一声咯,暑气顿时散去,再去溜跶。抢水的场面民警视而不见,总之大家都规矩,即使发生小的口角或打斗,总有人迅速围观,民警一到场息事宁人。
看戏最怕雷雨袭击,突然一场雷雨袭来,戏场顿时大乱,身强体壮的人迅速挤上戏台,把戏子挤回后台,混乱场面只两名民警根本无法控制,戏台容纳的人有限,拥挤的人把帆布帐篷都撕开几个大窟窿。多数人落荒而逃寻找树,躲在树下避雨。雷雨过后,西边的天空出现了一弯浓重的彩虹,落汤鸡般的人从各个角落走出来,神情沮丧无可奈何。似乎还不甘心,等待戏台的通知。
 “观众朋友们,因天气原因,今天的戏到此结束,大家安全回家……”天公不作美,这是最扫兴的戏场,这么多人几乎没有任何雨具,也没得到天气预报,一切都在意料之外。
散戏后,一团一伙围在一起吃干粮,令我恼怒的是那早已计划好的煮鸡蛋,让母亲送给七大姑八大姨,望着地下的鸡蛋皮我给母亲耍脸子,母亲偷偷地瞪我一眼,意思让我听话。
唱完戏,戏台周围一公里方圆寸草不生,只留几棵光头柳树坚挺着。
撤社设乡后,乡政府再没有组织唱戏,县剧团也逐渐冷清了。
后来戏场转移到乡村庙会,多数是外地中小规模的剧团。政策改革后戏场逐渐出现了卖茶饭的,卖馃馅的,卖日用百货小玩具的。庙上香烟缭绕,百姓磕头礼拜,戏场上带进了时代的气息。我依然无心看戏,最大奢望父亲给我买一碗白面吃,老酱汤白面片刻骨铭心。
再后来,乡村庙会戏遍地开花,戏越来越精彩,看戏的条件越来越优越,看戏人越来越少。拖儿带女看戏的场面如故,无法体验当年呼朋引伴的亲情。有时庙会发请谏回村看戏,上一点儿布施,会饭热情款待,大锅羊肉成了香客谈论的话题。
                                         2021年9月13日

信息来源:界面榆林

本文编辑:靖边在线牛牛 

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并注明来源,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