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陕南暴雨,榆林却在大旱!“塞上江南”的大旱之考...

  • 梁炎彬
楼主回复
  • 阅读:462
  • 回复:0
  • 发表于:2021/9/3 9:58:08
  • 来自:陕西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靖边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陕南的雨

陕北的旱

你在勉县的城区里突遭暴雨

我在榆林的城郊外旱出虫害

这一次,愿你我都能挺过去...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陕西勉县遭遇222毫米强降雨。城区积水最深达90厘米,随之而来的是断水断电...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持续高温、少雨导致玉米蚜虫和红蜘蛛大面积发生。榆林近百万亩农作物遭受虫害...


陕西南部近期出现多轮强降水天气,据气象局通报,关中中东部、陕南大部在未来两天降雨持续。截至8月30日,强降水已导致的安康市11万人受灾,旬阳市等地也发布了延迟开学通知。


而此时,榆林一片晴空。


据榆林市气象局报道,榆林今年降水偏少,降水量相比往年减少了4-8成,但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4度,可以说是近十年来最干旱的一年。气象指数显示全市东北部为轻旱,定边、靖边、子洲、榆阳局地为重旱、特旱,其余地区为中旱,市内多条中小河流甚至已经出现了不定时断流的现象。


降水不均造成的“北旱南涝”,是中国最常见的旱涝格局。

洪涝灾害对城市带来的毁灭,是打击性的:房屋农田被淹没,道路被冲毁,随之而来的泥石流、滑坡、疫病,都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7月,河南省洪涝灾害共造成302人遇难,50人失踪,约150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00多亿元。触目惊心。

所以,人们怕,也想尽一切办法预防,尽量减少伤亡损失。

而旱灾,与洪灾的迅、急恰恰相反,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从对环境的影响起,河流断流,土地干旱结块,农作物无收,蝗灾,饥荒,一点一点熬灭人的希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受旱严重的国家。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中,就描述了关中大旱,白嘉轩作为族长,组织族人求雨,用钢钎插透两腮的情节。这写的就是民国十八年大旱。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陕西全省遭灾,死亡300多万人,而当时全省才一共1300多万人。《灾赈纪实》对这场灾难有着这样的记载:“陕北中部一带,连年遭遇旱灾,今夏秋两料收成,均属欠缺,约计夏不过十之六,秋仅及四,而保安、靖边、定边、衡山四县,竟至七年未收,人民困苦,达于极点。今夏又遭鼠灾、雹灾及鼠疫流行,横山一县人民,竟死十分之六,灾情之惨,令人目不忍睹”。旱灾导致的饥荒、鼠疫,使这场灾难持续数年,蔓延多地,人口锐减;灾难也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妇女买卖、同类相食、经济萧条。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图源:电视剧《白鹿原》剧照

电影《一九四二》也讲述了河南在接连遭遇旱灾、蝗灾之后的惨状。1942年,河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夏粮绝收,秋粮又遭蝗灾,作物绝收,千百万人流离失所,哀鸣四野。加之战争期间,政府救助不力,百姓在逃荒的路上,在饥寒交迫中接连死亡,河南几乎成为人间地狱,此次旱灾成为了民国时期罕见的大灾难。《前锋报》1943年报道:农民一开始吃谷皮,吃麸皮,吃草根,嚼树叶,后来开始吃肥料,淘吃鸟粪里未被消化的草籽……灾民卖儿卖女,也有人杀死妻子儿女后投井,濒死的人被野犬直接吃掉,成群的乞丐掘食死尸……电影源于现实,但真实的现实,一定比电影惨烈百倍。旱灾之后,陕北地区人口增长在多年内一直为负数,灾难给经济带来的打击,也几乎是毁灭性的。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图源:电影《一九四二》剧照

那为什么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旱灾的影响反而感官没有那么强烈了呢?

一是因为现代社会下,旱灾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已经降低了许多,而更多的是通过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发生。也就是说,旱灾对于作物种植的影响是直接性的,对于人的影响是间接性的。二是国家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减缓旱灾带来的危害。“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为了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输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各地也积极兴修水利工程,如榆林一直都在建设水利水保工程。今年旱情严重时,横山区响水镇政府就采取措施,铺设抽水管道,为农作物上水。这样一来,尽量减缓旱灾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也就极大程度的减少了旱灾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因此,好像只有在某种农产品因受旱减产而价格上升之时,我们似乎才能感受到“旱灾”发生过。

但这不代表它不存在,影响也不存在。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图源:“榆林发布”微信公众号

7月份,榆林全市受旱严重。陕西广播电视台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榆林市受旱面积590.32万亩,占全市粮播面积的51.84%。

榆林地处陕西北部,是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北部与毛乌素沙地交接,沙丘绵延;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蒸发量大,植被脆弱。这是榆林的先天条件,也决定了榆林从古至今,都注定要与干旱抗争。

2020年,榆林春夏连旱,致使838.6万亩耕地受旱,占到了全市种植面积的90%。今年,又是如此。

上文提到,国家注重兴修水利,榆林作为水资源短缺的城市,自然也不例外。2020年,榆林市水利工程会议提出要继续推进东线马镇引黄工程、黄石沟水库控制性工程、绥米子三县供水工程等水利工程。但目前的问题是,以榆林市目前的水利项目,要解决先天的干旱短板,似乎还远远不够。

一是相比水资源配置工程,榆林在前期还是将建设重心放在了水土流失的治理上,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在遇到干旱天气时,对于农业来说,还是需要水资源的储蓄和调配来解决,在这两个方面,先天的降水少导致水资源储蓄较少,从其他区域进行水资源调配的能力也远没有跟上。

二是囿于气象条件以及地形条件,人工增雨难度较大,也并不是所有受旱区域都可以进行抽水灌溉。今年榆林市受旱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白于山区、南部山区等没有灌溉条件的区域。相关部门虽已协调王圪堵水库向下游调水3700万立方米,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下游农田灌溉和生态基流压力,但对于没有灌溉条件的山区地带来说,仍需寻求有效的缓解措施。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先天不足,就需后天努力。曾有人说,“沙,是每个榆林人绕不过的宿命话题”,治沙的70年,几乎是刻在榆林城市血脉里的沉重记忆。治沙是为了生态,生态决定城市发展,最终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抗旱与此殊途同归。

这座城市或许并未被上天眷顾,但榆林人民,未曾屈服,仍旧在风沙拂扫下,在烈日照耀下,用自己的双手,用独属于榆林的风骨,为这座城开创绿洲。

好文推荐?:官宣获批!10万亿“赛道”开放,榆林能否迎来大改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